淮海战役罕见荒唐失策:连刘伯承都忍俊不禁,白崇禧只得听天由命
一份去年才解密的电报把这段历史直接拽到眼前:粟裕在1948年9月24日深夜拍发的那封“斗胆直陈”里,把南下作战贬得一无是处,连“后勤要翻过两条雨季烂路”这种细节都列了进去。
一份去年才解密的电报把这段历史直接拽到眼前:粟裕在1948年9月24日深夜拍发的那封“斗胆直陈”里,把南下作战贬得一无是处,连“后勤要翻过两条雨季烂路”这种细节都列了进去。
孟良崮的风总绕着19.47米高的纪念碑打圈,当地老人蹲在碑下摸石头,总说“这山的石头还带着响”——谁能想到,70多年前那三天三夜的炮仗,把整座山炸得“变了形”,战后头两年,连常年在山里打野猪的老猎户,都绕着孟良崮走。
陈毅和邓小平相识于1930年的中央苏区,从此,风雨征程数十年,开始了他们为创建新中国、保卫新中国的共同斗争,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。
1947年5月16日黄昏,张灵甫的指挥所里传出最后一阵枪响,74师一万两千人全部留在山上,一个都没走下去。
七十七年前的这个时候,淮海战役作战方针业已提出,正进入紧锣密鼓的直前准备阶段。为弘扬主旋律,并应粉丝和军迷爱好者们的要求,帅克决定推出《淮海战役新讲深讲精讲》专题系列,共讲50期左右。该专题系列,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:
1948年11月5日夜,华东野战军前指作战室里,报务员把最后一截加密电码敲进电键,墙上钟表的分针刚好指向九点五十。粟裕掐灭烟头,推开门走进屋,只听值班参谋低声提醒:“七兵团仍在西撤,但速度慢得离奇。”这一句看似平静的通报,日后被许多将士回忆为淮海战役最早的转折
1946年9月20日22时,即解放军撤出淮阴后的第二天,张鼎丞、粟裕、邓子恢、谭震林联名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和陈毅、宋时轮、张云逸、黎玉:建议“集中华中、山东两个野战军”在淮海地区作战,以“改变华中局势”。
这事说起来不算大,但背后牵扯着兄弟部队的团结,最后连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都出面了,可见在当时可不是件小事,其实早在打洛阳之前,陈士榘和陈赓就都盯上了这座城。
“十三”这个数,在部队里一直没人敢用,嫌晦气。1947年9月,胶东偏就拉出了“华野第十三纵队”。
粟裕大将的军事素养自不必说,我军最能打的前五位,无论是陈毅元帅认可的“彭林刘粟陈”,还是网友约定俗成的公认版本:“彭林刘徐粟”,肯定都有粟裕一席之地。
1948年初,解放战争的形势正处在重大转折的前夜。毛泽东主席构想了一个宏伟的战略:派遣华东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江南,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,以此调动中原地区的敌军,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。这是一个极具魄力的设想,类似于第二次“千里挺进大别山”。
1948年4月28日,粟裕前往阜平县城南庄见主席。主席听说粟裕来了,站起身走出房门。
1951年早春的一天,华东军区在济南召开战例复盘会。会议才进行到第二个小时,粟裕忽然把讲稿放到一旁,说了句:“今天咱们只聊纵队。”屋里顿时安静,只剩铅笔与纸张摩擦的细微声。随后的几段即席点评,被后来不少档案记录了下来,其中最惹人琢磨的一条,就是那份“六个头等主
当蒋介石的“哑铃战略”压向山东,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面临生死考验。1947年5月,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孤军突进孟良崮。这位“御林军”统帅犯下致命错误:弃用美式重炮登山固守,又因平日骄横导致援军迟缓。华野27万大军血战三日,用刺刀劈开岩石缝,最终全歼这支“五大主力”
1948年12月15日凌晨两点,双堆集外围的夜色阴沉到伸手不见五指,一道并不显眼的车灯突然亮起,紧接着,一辆美制M3轻型坦克慢慢掉头,逆着溃军的洪流向南移动。坦克里坐着的正是被蒋介石捧为“常胜将军”的胡琏。车体轻微颠簸,他压住肩口传来的刺痛,低声吩咐随行警卫:
新中国成立那年,林彪麾下的四野兵力已过百万,彭德怀在西北手握重兵,可翻遍当年的军事档案,没有任何一位将帅敢动拥兵自重的念头。